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,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!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、發展、進步的史冊上!
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,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!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、發展、進步的史冊上!
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將于23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。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。
——寫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
出兵決策,是抗美援朝戰略決策的首要決策,有了這個決策才有以后的一系列決策。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,有必要對中國出兵援朝決策過程作進一步厘清,以正視聽。
1953年4月,師里要派3名報務員帶一部電臺去師前方指揮部執行任務,榮鳳岐光榮在列。聽到空襲警報,同車的電話兵可以抱著電話機到隱蔽地方,但榮鳳岐懷里的電臺太重轉移不了。“我就抱著電臺在車里守著,當時就想,人在機器在,炸了就一塊死。”
“我17歲即將從衛校畢業的時候,還沒想過要當兵,也沒想過兩次奔赴朝鮮戰場,當兵后也沒想過能活著回來。”志愿軍老戰士薛廣文說。
“我在朝鮮戰場上搶救過多少人,我沒有統計過,也記不住了,但我每天都是能做多少手術就做多少,盡全力救治戰友。”
“那一刻,我為自己能夠從事新聞攝影而自豪。‘只要人活著,就不讓底片遺失’也成了我的人生信條。”孫田原說。
談及往事,老戰士徐振明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——1942年初冬的一天,徐振明在參加山東莒縣伏擊日軍的一場戰斗中,在山坡上向敵人射擊。突然,一發炮彈在他身后爆炸,他的后背瞬間被炸傷,鮮血浸透軍裝,他一下子就暈了過去。
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內,陳列著一份信箋紙,紅格豎排,藍黑色的墨水的鋼筆字體,清晰地書寫著“雄赳赳,氣昂昂……”,這就是《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》的手稿。來源:環球網
94歲的康仲仁,有一件最愛的中山裝,深藍色、細條紋,胸口處整齊地別著5枚銹跡斑駁的勛章。渡江戰役紀念勛章、抗美援朝紀念勛章、和平鴿紀念勛章……每一枚勛章的背后,都訴說著康仲仁的戎馬生涯。來源:廈門網
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,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里舉辦了一次特殊的認親:6名歸國的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身份得到確認,英雄與親人時隔近70年后終于“團聚”。來源:新華每日電訊
在上甘嶺戰役中,他身負重傷仍不下火線,戰后中朝兩國均授予其一等功。然而,退伍復員后整整33年,他幾乎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堪稱傳奇的功績,也沒找任何一級組織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請求,只是默默扎根農村帶領村民種桑養蠶,甚至為了給村里修路不惜個人舉債。來源:新華網
新中國,人民建設的是自己的家園,忘我的精神和沖天的干勁,只有主人翁才能夠做得到。在自己的家園里,人民創造出太多太多的人間奇跡。來源:《求是》
當日,退役軍人事務部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認親儀式,6名志愿軍烈士確認了身份,與親人“團聚”。來源:新華網